近年來,國產測徑儀在技術突破、市場拓展和政策支持的多重驅動下呈現蓬勃發展態勢,逐步從“仿制追趕”轉向“自主創新”,并在多個領域實現對進口產品的替代。
一、技術性能:精度與智能化雙提升
精度突破
國產光電測徑儀的核心技術指標大幅提升,部分高端型號測量精度達0.003毫米,主流產品精度集中在0.01-0.02毫米區間,滿足大多數工業場景需求。例如,藍鵬測控采用多軸同步測量技術和智能算法優化,解決了復雜形狀材料測量的誤差問題。
功能升級
設備集成數據傳輸、自動化控制功能,支持遠程監控和智能工廠集成。產品配備嵌入式智能終端、多種傳輸接口及測控軟件,提升智能化水平。例如,升級版測徑儀具備更多智能化功能。
動態性能優化
針對高速生產線需求,國產設備在動態采樣速度上實現突破,消除抖動誤差,滿足連續生產場景的實時檢測需求。
二、市場應用:多領域滲透與新興領域拓展
傳統工業領域
在鋼鐵、機械、汽車、電子等行業,測徑儀作為質量檢測工具應用廣泛。例如,線材、管材、棒材生產中,測徑儀可實時檢測外徑、橢圓度,確保產品一致性。
新興領域延伸
新能源領域:在光伏硅棒、鋰電池極片生產中,測徑儀通過閉環控制將線徑波動控制在±0.02毫米以內,顯著提升材料一致性;
醫療領域:高精度光電測徑儀用于PEEK細絲、不銹鋼導絲、縫合線、輸液管等的尺寸檢測,確保醫療器械安全性;
航空航天:精密材料的外徑尺寸檢測。
綠色制造適配
優化設備能耗設計,符合“雙碳”目標下的工業節能需求,推動可持續生產。
三、企業競爭力:本土龍頭崛起與市場份額提升
藍鵬測控:專注在線測徑儀研發,產品以無電機設計、長壽命特性成為激光測徑儀升級替代方案,在多種環境下都能穩定運行,包括熱軋鋼廠的惡劣環境,此外,還提供各種其它幾何尺寸測量儀,如直線度測量儀、測寬儀、測厚儀、測長儀、輪廓儀、彎曲度檢測儀等,更有應用于整個車間的scada系統。
大能科技:推出高速、高防護等級手持式測徑儀,滿足戶外和復雜工業環境需求,激光高精度測徑儀等。
天津兆瑞測控:作為早期成立的測徑儀廠家,推動非接觸尺寸測量技術發展。
市場份額擴張
國產設備憑借性價比和本地化服務優勢,在中端市場實現進口替代,并逐步向高端滲透。例如,藍鵬測控、大能科技等企業在金屬加工行業的市場份額持續提升。
國際化競爭
部分企業產品出口海外,獲得國際市場認可,但高端電測量儀器領域(如Keysight)仍面臨國際巨頭競爭壓力。
四、政策支持:國家戰略驅動與產業鏈協同
政策紅利釋放
“十四五”規劃:明確突破“卡脖子”技術,推動精密儀器自主可控。
計量促進政策:支持儀器儀表產業高質量發展,鼓勵產學研用深度融合。
重大專項資金:設立科學儀器開發專項,降低企業研發成本。
產業鏈協同發展
核心部件(如高精度光學傳感器、圖像處理芯片)自主研發取得突破,減少對外依賴。例如,藍鵬測控通過自主研發攻克多項技術瓶頸,提升產業鏈安全性。
五、未來趨勢:高端化與全球化并進
技術持續創新
加大核心技術研發投入,深化AI算法、物聯網技術應用,開發具備自診斷、自適應功能的智能測徑系統。
跨行業應用融合
拓展至半導體、量子計算、深空探測等前沿領域,滿足極端環境下的高精度檢測需求。
全球市場布局
以政策支持為依托,加速實現全產業鏈自主可控,提升國際市場份額,推動全球測徑儀技術進步。
六、挑戰與機遇并存
技術差距
在超高精度(如納米級)和特殊環境(如帶油污產品、強腐蝕)應用場景中,國產設備與進口品牌仍存在差距,部分核心器件需進口。
市場競爭加劇
國際巨頭加速布局中國市場,倒逼本土企業提升技術迭代速度和服務質量。
新興需求驅動
智能制造、5G通信、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崛起,為測徑儀提供增量市場空間,要求設備具備更高精度、功能和智能化水平。
國產測徑儀的蓬勃發展是技術創新、政策支持和市場需求共同作用的結果。隨著制造業升級和新興產業崛起,測徑儀行業將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。